教学学术

0731-89871618

联系我们
.
首页 > 教学学术

孙云晓:为儿童素质教育呐喊

作者:素质教育 | 来源: 腾讯教育 发布日期:2012-06-19  | 日期:2012-06-19    

     现时的教育被扭曲为单一的升学教育,一切为了拔“尖子”、选“精英”,这是误国误民。

    只抓分数,只抓升学率,考什么教什么,教什么学什么,导致孩子高分低能,不懂得如何“做人”。

   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童年是为成年做准备的,今天无所谓,明天更重要,大错特错。

    对家长、教师的“前素质教育”更重要,他们的观念不转变,素质教育等于空谈。

    一些单位招聘人员,不管什么岗位,动不动就要本科以上,其实是人才浪费。

    作为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,孙云晓对中国教育的问题直言不讳:“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,它使教育被扭曲为升学教育、选拔教育、淘汰教育,它使许多人成为失败者。这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。”

    言语中满含着对中国教育的热爱、焦虑、失望、期盼……

    一篇文章引发一场讨论

    孙云晓对中国教育的危机感是由8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引起的。

    1992年8月,中日两国联合举办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。在采访过程中,他发现一个问题,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不一样,中国家长和日本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不一样:

    负重远行,都是背10多公斤的东西,都是几十公里的路,中国孩子松松垮垮,叫苦不迭;日本孩子纪律严明,咬紧牙关,一直走到头。中国孩子中途病了就哭,被送回大本营;日本孩子病了,坚持负重,不坐车,还说:“我是来锻炼的,当逃兵是耻辱!”日本孩子野外生存能力很强,到了宿营地,烧火、炒菜、煮粥,什么都会;有些中国孩子就没这两下子,饿着肚子向领队叫屈。野外探路,中国孩子只能凭指南针和地图摸索前进,有的家长怕危险,用车把孩子接走;日本的家长却鼓励生病的孩子:“你一定能成功。”

    许许多多的事例显示出中日两国孩子素质的差距,显示出两国孩子家长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。曾有日本人这样说中国如果不搞好教育,你们这一代孩子不是我们日本孩子的对手。

    孙云晓根据实地采访,写了一篇报告文学《夏令营中的较量》,指出了我们的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,提出了“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”的问题。此文一出,如巨石击水,引起了轩然大波,各种议论纷至沓来,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教育大讨论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全国数百家媒体都参与进来。中央电视台做了4集专题片予以报道。其中有赞同的意见,也有反对的声音。

    这场大讨论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。1994年1月,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谈到了《夏令营中的较量》一文,他强调指出:“青少年的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!”李岚清副总理也肯定了这篇文章,说:“这样的文章要多登!”

    据孙云晓回忆,早在1991年中日少年首届探险夏令营在海岛举行之后,他就曾写了报告文学《微笑的挑战者》。写《夏令营中的较量》一文时,已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。他所看到的问题是: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,而是中国的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危机深重。

    这场教育大讨论在孙云晓的人生道路上具有转折意义,促使他由一个记者、作家转变为一个教育研究者。那次教育大讨论也翻开了中国教育崭新的一页,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。

    大社会影响无数小家庭

    1978年,孙云晓作为一名团干部从青岛到北京参加中央团校的培训班,毕业后留在《中国少年报》当记者。在工作中,他发现了少年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就萌生了进行教育研究的念头。当了9年记者的他毅然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,要求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去从事研究工作。在研究中心,他主持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,如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,中国城市独生子女教育模式、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、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状况调查、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与中国、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等;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了52集的节目“孙老师话题”;应邀到全国近60个城市做了近500场教育讲演;在他主编的《少年儿童研究》杂志上开辟专栏,提供家长教育孩子和孩子自我保护的实用方法。

   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专家,孙云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?“我和我的女儿相处很好,经常谈心,我不太看重分数,比较重视做人,孩子有时不爱干家务,说:‘爸爸,你让我刷碗,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?’我说:‘考不上大学没关系,不刷碗不行!’孩子有时考试成绩不好,就对我说:‘老爸,你要有心理准备,这次可能有一门不及格。’我说:‘没关系,两门不及格也没关系,你很努力了。等你考完了,咱们分析一下原因,找出教训就行啦!’我不给她压力。”

    尽管如此,孙云晓并不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是成功的。“社会太复杂了,理论是一回事儿,实践又是一回事儿,社会影响的穿透力太厉害,家庭的‘墙’再厚也挡不住,家庭教育根本难以与之抗衡,如何预防社会的消极影响是一个大课题。”

    他说,他最痛恨、最不能容忍的是孩子的负担太重、压力太大,每天晚上都要到十一二点才睡,早上六点就出门,孩子对学习都厌倦了。“我有时候甚至想: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起诉,可起诉谁呀?谁定的教育体制,让我们的孩子受到这样的伤害,让家家户户都无可奈何?我们的孩子已受到伤害了,就不要让孩子再受伤害了!这是国家、民族的希望问题呀……”

    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做人

    一段时间来,媒体连续曝光学生杀害父母,杀害同学和家长打孩子致残、致死的恶性事件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,要求过严,孩子学习压力过大,家长和学生在精神上、心理上都不堪重负,导致走向极端,发生悲剧,大家都禁不住要问:中国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

    对此,孙云晓与记者作了深入的探讨。
    记者(以下简称记):从表面上看,学校对学生的成绩抓得很紧,媒体所曝光的这些恶性事件却不时发生,这究竟是何原因?

    孙云晓(以下简称孙):这必须谈谈我们的教育观念问题。九年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,是面向全体适龄人口的教育。可长期以来,许多地方的教育却不是素质教育,而是被扭曲为升学教育,一切为了选“尖子”,选“精英”。我认为这种教育是误国误民的教育。现在大量的事实证明,被选拔出来的一些“精英”,进了大学,甚至读了研究生也会出问题,归结起来就是人格的缺陷。前些日子有消息说,北京某名牌大学两个博士生,住一个宿舍,却不能相互合作,你看我不顺眼,我瞅你别扭,结果,其中的一个用棍子把另一个打死了,而他自知罪责难逃,也跳楼自杀了

应试教育表面上把教育抓得很紧,实际上忽视了人格教育。真正的教育应该是“做人”的教育,教育的核心是做人,是人格的完善。我们的教育片面到只抓升学率,只抓分数,考什么教什么,教什么学什么,这种教育连知识的传授都是不完整的,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,高分低能,心理素质差,不懂得“做人”、不懂得合作。

    记:我们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和现代教育不相容的?

    孙:有的家长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产,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希望于孩子身上,而没有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有独立的价值!有的父母说:“孩子你要好好学习,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,别的什么都不用管。”还有的父母说:“孩子,我知道你今天很苦,但明天就幸福了。”在这些父母眼里,今天不重要,明天重要,童年不重要,童年就是为成为大人做准备的。这些观念其实大错特错,实际上童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的价值。

    错误的观念导致了错误甚至是极端的行为:孩子的玩耍时间没有了,全部留给了作业;孩子写错一个字,教师竟罚他写100页;更有甚者,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儿,教师竟强令其他孩子一人打他一个耳光;近期媒体报道的母亲打孩子导致肾衰竭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孩子说了谎话,母亲竟然打孩子达8小时之久……这能叫教育吗?简直是摧残,是虐杀!

    千军万马难过“独木桥”

    记: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,才能“成材”,社会、学校、家长、学生都把考试成绩、学历当成“学习成功、教育成功”的惟一标准。这种标准有哪些偏颇之处?

    孙: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7年至1998年做的全国性调查显示,28岁以下的城市青年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拥有博士以上学历的占44.5%,还有21.4%和26%的城市青年,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拥有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,希望子女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城市青年合计91.9%。

    少年儿童自己希望拥有什么学历呢?调查显示,希望拥有博士学位的占4O。9%,希望拥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分别是10%和1O。2%,希望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4.8%,希望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城乡少年儿童占75.9%。

    如此高的学历期望与国家高教发展的现实状况之间有很大的差距。到201O年,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,只能从现在的约1O%提高到15%左右,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多数人无法进入大学,更不可能读博士,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,失足落水的肯定不在少数,如果我们认为只有挤过独木桥升上大学才算成功,势必给孩子造成巨大精神压力,一旦考试成绩不好,巨大的心理落差往往导致悲剧发生。据清华大学(招生办)对2900名新生的调查发现,心理健康有较大问题的占新生总数的6.68%,自认为有心理问题的,占新生总数的27%,其中有的还有自杀倾向。高考(微博)不中有自杀的,考中了有的也想自杀,我们的教育难道不该警醒吗?

    记:除了教育观念的原因,是否也有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方面的原因?

    孙:没错。为什么中国教育是目前的这种状况?因为高考制度。但谁又指挥高考制度呢?是用人制度,追求人才的高学历化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我认为是使人成才而不是“狭义”的“成功”,一个人与社会与他人都是和谐的,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个人幸福,那他就是人才。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人员,不管什么岗位,不管需不需要,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,人为地增加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,造成人才“高浪费”。

    素质教育才是兴国正道

    记:要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,把“失败教育”改为“成功教育”,您认为素质教育或者说“成功教育”的内涵是什么?

    孙:我最近刚出了一部叫《解放孩子》的新书,我理想中的教育模式,应该对儿童高度尊重,让孩子做主人,解放他们的双手、大脑,使其身心协调发展,合乎规律地成长。我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,如“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”、“好孩子是危险的”、“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,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”、“向孩子学习,两代人共同成长”、“考试分数可以成为孩子的隐私”等等。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孩子全面地发展,使他拥有健康的体魄、健全的心智、良好的道德、广泛的兴趣、独立的思想、坚毅的性格,总之要做一个健全的“人”,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。

    李岚清副总理说得很深刻:“我们讲‘科教兴国’,但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,科举教育能兴国吗?精英教育能兴国吗?应试教育能兴国吗?不能,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素质!”

    记:教育观念、教育模式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这需要社会、学校、家庭一起来转变,您认为这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?

    孙:实施任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都是有条件的,首先必须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素质。如果他们的教育观念不转变,硬性地推动“素质教育”,肯定落实不了,会走歪的!我经常出去给老师和家长讲课,这比给孩子们讲课更重要。讲课中我提出了“家长教育素质提高计划”,就是说:合格的父母应具有五个方面的教育素质,即现代观念、科学方法、健康心理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。过去很少有人谈这个问题,要提高学生的素质,首先要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素质,这种教育叫“前素质教育”。此外,《少年儿童研究》杂志专门研究家庭教育问题,我们的办刊宗旨就是“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”,父母愁什么事儿,我们就研究什么事儿。通过这本刊物,还启动了“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”,在全国8OO所中小学建立研究实践基地,和学校一起做教育课题研究,了解孩子,提高教师水平,实施各种教育思想。我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开花结果,为中国教育改革尽一点绵薄之力。

    在采访结束时,记者又获得几个最新消息:2000年6月1日,“孙云晓网站”正式开通,网址为:www。sunyunxiao。net。cn;同日,他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“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”光荣称号。